1、标准引领,基于教学团队强化教学研究
落实新工科发展要求,以认证标准为指导,强化与专业协同,理清工程训练实践课程对各专业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,明确工程训练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,建立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,以教学团队为基层教学组织,开展新工科理论、课程思政、模块化改革、线上线下混合、教考分离和质量保障体系等相关研究,优化工程训练实践教学。近5年,获得教育部实验教学与教学实验室建设研究项目1项,上海市教改和教学建设项目7项,上海市一流课程2门,校级教学建设项目34项。各类教学获奖28次,其中省部级以上13次。中心作为主要的基础课程支撑,协助10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,4个专业通过国际专业认证。
2、产教融合,持续深化协同育人机制建设
中心以现代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,注重在工程实践教学过程中推动学科群、专业群对接产业链和技术链,持续开展多方协同。近5年,承担上海市规划项目“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联盟协同育人创新实践”研究,承担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9项;引进企业人员27人参与课堂教学、实践指导和竞赛指导;将产业先进技术、科研成果和创新实践成果融入实践教学。自制仪器设备11种;开发实验课程113门,出版教材10本。
3、数字赋能,持续推动数字化升级和改造
持续强化信息化建设能力,专项投入建设中心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,将实训教学管理、过程管理、项目管理、设备管理相融合,推动全过程信息化管理,该平台即将投入使用;建设工程实训虚拟仿真实训室,开展“基于VR技术的工程训练安全操作的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”、“制造技术实践虚拟仿真实验”等教学改革,建设虚拟仿真课程5项,获得市级一流虚仿课程4门;优化网上资源建设,建成线上课程11门,《电子技术》入选上海市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。通过线上资源建设,中心实现了所有课程资源上网,通过线上线下混合,确保了疫情期间教育教学平稳有序。